8月1日晚,32歲的短跑名將“蘇神”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中創造了歷史。100米,看上去是個“誰都能跑”的項目,比拼的是人類最原始的力量和速度。在這個歷史最悠久的田徑“皇冠”項目上,蘇炳添不僅成為第一個站在奧運會百米決賽賽場上的中國人,更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,再次刷新黃種人的速度極限。
32歲的他依然創造了“亞洲最快”的成績,蘇炳添是如何逆天改命,在可以退役的年齡,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世界田徑百米史上的?早前,央視體育播放了蘇炳添冬訓的“探訓報告”,大家這才了解到蘇炳添的訓練內容已經細致到每個項目和環節,包括左右腳的先后順序,甚至包括如何呼吸。其中他“走路吹氣球”的訓練模式讓人覺得新奇又有趣。
針對這種呼吸訓練方式,蘇炳添表示:主要是為了保持(訓練)自己在奔跑時換氣的環節!但是這個換氣環節在奔跑中也不能過于在意,要很自然的做出來,所以在慢跑或者走路的時候通過吹氣球的方式訓練換氣。其實就是訓練腹闊肌在奔跑過程中保持呼吸。換氣(呼吸)會很影響奔跑的狀態,如果在奔跑中腹部是放松的狀態,速度會很容易降下來;如果讓腹部收緊,速度和奔跑的感覺就會一直保持。
百米短跑和馬拉松等長跑雖然是不同類的運動!但業內共識,所有長跑的技術都源自于短跑,呼吸也一樣!
01 跑步與呼吸頻率間的聯系
跑步強度的大小與消耗氧氣的多少成正比。跑得快,呼吸頻率就快,呼吸強度增大,每分鐘通過肺部的空氣量由安靜時的每分鐘6-8L 增加到80-150L,較安靜時增加了10-12 倍。
另外,中等強度的運動,如慢跑、游泳,人體攝入的空氣量增加主要是通過呼吸深度的增加;而在進行劇烈運動時,如短跑、拳擊,機體攝入的空氣量增加主要是通過呼吸頻率的增加。
所以如果你想通過調節呼吸來配合步伐,同時又想高效地攝取足夠的氧氣,就需要進行深且慢的呼吸,這樣才能達到呼吸調節的目的。
02 跑步時該怎么做到正向呼吸
跑步時的合理呼吸,有利于提高訓練效果和充分發揮人體的機能能力,從而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。
▼ 跑得快時,口鼻呼吸
人體在安靜狀態下由鼻腔來完成呼吸動作,通過呼吸道的呼吸,但在劇烈運動時,為減少鼻腔阻力,人們常采用以口代鼻,或口鼻并用的呼吸模式。
▼ 口鼻呼吸優點:
①減少阻力,增加通氣量;
②減少呼吸肌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額外能量消耗,推遲疲勞出現
③暴露滿布血管的口腔潮濕面,增加散熱途徑。
春夏時節口鼻并用沒問題,但冬天跑步時不宜張口過大,盡可能使吸入的空氣經由口腔加溫后再通過咽喉、氣管入肺。
▼ 增加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
曲線A:平和狀態下的呼吸,曲線B:運動狀態下的呼吸
增加呼吸頻率和增加呼吸深度,就是提高肺通氣量。不過,呼吸頻率是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增加,并在2-4分鐘后達到穩定狀態;而呼吸深度和肺通氣量則需要經過3-5分鐘才能達到穩定狀態。
一般來講,長跑運動員的呼吸頻率以每分鐘不超過30次為宜。那么加強呼吸強度,指的是深吸氣還是深呼氣呢?其實深呼氣動作可以保證機體攝入更多氧氣。
▼ 控制呼吸節奏
在周期性的運動中,一般多采用富有節奏的、混合型的呼吸,這樣會讓運動更加輕松和協調,有利于創造出好的運動成績。比如我們在跑步訓練時,應該采用2-4 個單步一吸氣,2-4 個單步一呼氣的方法進行練習。
▼ 合理運用憋氣
通常我們在跑步訓練時,短跑或沖終點的訓練會用到憋氣動作。正確的憋氣應該是這樣的:
①憋氣前的吸氣不能太深;
②結束憋氣時,為了避免胸內壓的驟減,應該緩慢地吐氣;
③憋氣應用于決勝的關鍵時刻,比如跑步時沖線,不必每一個動作都用到憋氣。
03 強化呼吸肌訓練及腹式呼吸
在我們的呼吸肌肉群中,有一個叫橫隔膜的結構,呼吸過程中80%的工作都是由它負責的,腹式呼吸則是讓橫膈膜上下移動,吸氣時橫膈膜會下降,因此肚子會膨脹,用雙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和胸部,感受腹部隨著呼吸在起伏,胸部保持不變。
腹式呼吸訓練可以幫助跑者更好地對抗疲勞,耐力運動中,呼吸肌疲勞時會產生呼吸肌的代謝反射,使交感神經興奮,讓正在運動的肌群血管收縮,繼而讓血流供應及血氧減少,身體疲勞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。同時,呼吸肌疲勞感會影響其余肌肉的工作,進而降低運動員的運動能力。
腹式呼吸訓練有利于改善最大心肺功能,減緩疲勞,提高運動表現。多數跑者希望自己跑得更快更強,而加強腹式呼吸訓練,強化呼吸肌的訓練,才是我們正確的打開方式。
強化呼吸肌訓練,推薦使用專業的呼吸訓練器,利用漸進式抗阻原理,來有意識地根據身體狀況控制呼吸訓練強度,循序漸進地提高呼吸耐力。